江苏3部群文作品、1个团队入围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

10-11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成都、重庆两地举办。艺术节举办期间,全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同步拉开帷幕。江苏共有3部作品、1个团队从全国各路璀璨“群星”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终评,在全国舞台上展现“水韵江苏”的群众文艺风采。

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发掘优秀群众文艺作品设立的权威奖项,“群星奖”每三年评选一次,覆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广场舞和群众合唱团队六大类。为全力备战本届群星奖,江苏早在2022年便启动筹备,以我省五星工程奖评选为引,广泛征集全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据统计,全省舞台艺术类参赛作品共计1430件,其中音乐类490件、舞蹈类410件、戏剧曲艺类530件。各类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尽显江苏群众文化的活力。筹备过程中,采用评奖与惠民演出相结合的模式,让作品走出排练厅、走进百姓中,在与观众的互动中打磨细节、提升质感。此后,又通过广场舞展演、群众合唱展演等活动进一步筛选,最终一批兼具艺术水准与群众基础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此次入围的江苏作品与团队各有亮点、特色鲜明。盐城作品群舞《青丝银发绣年华》,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为创作核心,用当代审美视角重构舞蹈。舞台上,演员指尖如绣针灵动,与悠扬音乐相融,再搭配“移动屏风”打造的“窗”“阁”场景,营造出诗意朦胧的氛围。作品从老年绣娘打开尘封老绣片的瞬间切入,在针线的一来一回中,既展现了发绣技艺的精巧之美,更传递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

同样来自盐城的淮海小戏《解决问题》通过镇长如厕忘带纸与村民车辆被扣问题迟迟未解这两条线索的戏剧性碰撞,以“内急”喻“民急”,通过极具生活质感的戏剧冲突,消解了廉政题材的刻板说教,将“为民服务”的理念演绎得鲜活动人。这出充满“烟火气”的小戏,将市井俚语与深刻思考相结合,用艺术的力量讲好基层治理的故事,完成了从批判现实到呼唤为民服务初心的升华,引发观众广泛共鸣。

广场舞《我家住在江海边》,将南通滨江临海的地理风貌与渔家文化搬进舞台。舞者以撒网、捞捕、划船等劳动动作为基础,通过波浪形队列模拟江涛涌动,再搭配融入南通非遗蓝印花布元素的服饰,生动还原了渔家女“迎晨光撒网、伴暮色收篙”的生活图景。自2024年“群星耀江海”展演首演后,参与各类惠民演出50余场,成为广受市民群众追捧的文艺佳作。

常州华声合唱团是一支组建于2011年的团队,60余名团员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从二十到七十岁,合唱团常年聘请国内知名指挥家担任艺术总监,成立十余年来屡获佳绩。除了赛场争光,合唱团更积极投身公益,2014年以来年均开展20场以上惠民演出,用歌声传递温暖,成为活跃在常州公益文艺舞台上的“明星团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王慧


发表评论:

江苏网是江苏较大的资讯网站、较具人气的交流平台、较具影响力的本地门户网站。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房产、装修、汽车、婚嫁、旅游、亲子、求职、招聘、教育、美食、生活、交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