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8个县区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61个镇(街道、园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部投入运行;全市备案人民调解组织1031个,其中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94个;今年1—8月,民事案件万人起诉率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作为全国第二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今年以来,镇江聚焦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因地制宜加快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模式,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年1月至8月,县镇两级平台线下受理矛盾纠纷11229件,调处成功数10772件,调处成功率95.93%。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持之以恒推进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统筹用好多种解纷方式,提升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水平,让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说。
抓好“关键小事”,“小中心”牵动“大民生”
“没有你们的辛苦调解,我真不知道这事啥时候才能解决。”在丹徒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的“宜之家”邻里调解室内,市民王兆新说。因楼上住户空调外机下水管堵塞,导致王兆新家里墙面出现渗水返潮,邻里由此产生矛盾。“宜之家”邻里调解室在了解具体情况后,由网格员牵头召集相关当事人面对面沟通协调,最终确认由楼上业主负责维修,顺利化解了矛盾。
丹徒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整合包括人民来访接待、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在内的8个中心,采取常驻、轮驻、随驻等机制,将调解、仲裁、法律服务等多功能集于一体,为群众提供全覆盖全领域全流程的纠纷化解及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事情全办清。
整合资源、融合功能,让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镇江按照“示范引领、抓两头带中间”的建设思路,在人口高密度主城区推行矛调中心与法院法庭诉讼服务中心一体化融合建设;在具备条件的辖市,推行与政法相关单位集中一幢楼办公模式,提高多元解纷服务效率;在镇、街道则结合本地实际,推行矛调中心与社会治理中心、与公安派出所或融合法庭、与便民服务中心空间融合。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8个板块、61个镇(街道、园区)、733个村(社区)“一站式”平台全部建成。
激活共治力量,基层治理“聚能提级”
“小区5栋北面时不时有很大的响声,影响居民休息。”9月13日,在收到群众反映的情况后,京口区象山街道御带河社区第四网格网格员李大倩立即前往现场,经过多次查看,最终确认噪声源是周边浴室加热的设备,通过与浴室负责人多次沟通协调,最终浴室负责人对加热设备进行升级,彻底解决了噪声扰民问题。
今年1—8月,网格内排查化解矛盾纠纷4.1万件,离不开李大倩这样的网格员、调解员、“五老”等发挥的作用。镇江全面构筑村社多元解纷“前哨站”,主动嵌入全市733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动1.5万名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人员和志愿者担任兼职网格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让占比60%的“一般矛盾纠纷”化解在村(社区)层面。
“聚焦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堵点,扎实推进源头治理,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镇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曙海介绍,该市出台全省设区市层面首部网格化服务管理政府规章——《镇江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在全市已划分的3415个综合网格、766个专属网格的基础上,设置微网格1.6万个。与此同时,镇江积极探索“微网格”问题反映与12345热线问题高效融合分析,建立24小时全天候响应机制,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实现“无缝隙”预防化解矛盾纠纷。
处置在萌芽,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我们建议通过调解来解决问题,把省下来的诉讼费用算进欠款里,这样双方都能省下一笔钱。”9月2日,在润州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综合窗口的工作人员鲍雪莲与润州法院法官单立新,对一起挖掘机租赁合同欠款纠纷进行调解。处理流程不偏不倚、详说法律条文,再仔细算一算双方的诉讼成本账,一番实意沟通让双方当事人接受调解方案,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镇江坚持“调解优先、立足基层、就地化解”原则,建立县镇两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机制和重点矛盾纠纷风险预警机制,针对劳资金融、生态环境、物业地产、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的疑难复杂纠纷,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实行分级负责、归口管理,让矛盾纠纷“化解在小、处置在萌芽”。 今年1—8月,诉前成功调解纠纷37674件,调解成功案件数同比上升7.75%,全市法院一审民事新收案件数同比减少7.29%。
“坚持把‘一站式’平台规范化建设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局,推动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镇江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许文说。(记者 晏培娟 艾培 通讯员 方昊 谭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