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坑了!”8月6日下午5点半,很多单位快要下班之时,海太长江隧道二工区钢筋工班小组长林丽宇套上橘色工装、穿上劳保鞋,背上一瓶自制的绿豆水,从梯笼下到基坑负6层,进入地下15米深处。
海太长江隧道是《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明确的“十四五”重点推进的过江通道项目,是目前国内距离最长、断面最大的公路水下盾构隧道,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隧”。
“避开高温最强的时段施工,既确保工人身心健康,也保证施工进度。”项目安全总监程续升介绍,主体结构施工虽然在地下,但现场闷不通风,加上施工现场存放大量钢筋,气温比地面高出3℃左右。高温预警发布以来,海太长江隧道项目部就将作业时间调整到早晚,通常早上9点结束,晚上5点钟开始施工。
记者跟随林丽宇进入施工区,热浪扑面而来。地下挥汗作业的工人有600多人,像“蜘蛛侠”或高或低攀爬在15米高的主体结构上绑扎钢筋。虽然地面气温已开始下降,但钢筋摸起来依然滚烫。“每一根钢筋都要扎牢,确保不发生位移。”林丽宇说,钢筋扎好后将进行垫块安装、模块安装和混凝土浇筑,形成坚固的主体结构。
相比其他区域,在中隔墙施工更为不易——那里的钢筋骨架宽度只有62厘米,工人们只能“猫”在狭小的空间作业。记者跟随技术员冯港走进中隔墙,忽然一阵凉风吹来。“我们今年特意购买了40台大功率吹风机,哪里最闷热就对着哪里吹。”冯港指着一台高度超过60厘米的蓝色机器介绍,工地还准备了充足的盐汽水、藿香正气液、雪糕、冰块等防暑物资,施工条件大为改善,工人夜战平均一天半到两天就可完成40米的流水段施工,施工进度得到了保证。
深夜22点10分,林丽宇与工友们走出基坑,夜空繁星闪闪。他们无暇仰头欣赏,而是直接回去洗澡休息——明天5点,趁太阳还未升起,他们要继续施工。
记者 丁威程 李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