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宇熠 通讯员 顾嘉俐
盛夏的溧阳1号公路上,暑期自驾游的游客如潮。让游人兴奋的是,公路沿线不仅有茶山竹海、稻田湖塘,山水之间还散落着一片片桑田,枝叶葳蕤、亭亭如盖。近20年来,随着“东桑西移”,江南桑田面积断崖式萎缩,溧阳1号公路两边却分布3000多亩桑园,全市桑田面积更达1.2万亩,不仅在江南丘陵山区保留了这片独特的田园风光,还建立了从种质保护、桑树种植、果桑培育到蚕丝加工、文化旅游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当下难得一见的江南风物。
推动发展新型蚕桑业的,是70多岁的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夏安扣。“江南蚕桑业有5000多年历史,可不能断了根。”一辈子从事蚕桑业的夏安扣说,蚕桑产业重心因经济发展西移,但蚕桑文化的根和魂要留在江南。
回乡报桑梓,栽树留根脉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溧阳市天目湖镇田家山村的江南丝府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园,只见一棵高大的桑树上系满了红丝带。“这是以前祈蚕节时农户们挂上去的,祈求蚕业丰收、生活富足。”夏安扣说,祈蚕节是江南传统节庆,和养蚕业相伴相生,“蚕桑业转移后,我们把这棵桑树移植过来,让人们记住祈蚕节,保留这份念想。”
一年吃粮靠稻场,四季用钱靠蚕场——这句民谚道出了溧阳蚕桑业曾经的辉煌。依靠气候、地理条件优势,溧阳蚕桑业起步早,上世纪90年代达到鼎盛,桑田面积超10万亩,年产蚕茧18万担以上,年产值1亿多元。溧阳为此先后兴办起5家缫丝厂,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曾获国家银质奖,75%的产品外销,溧阳也因此有了“丝府茶乡”美誉。
夏安扣经历了溧阳蚕桑业的兴盛,也见证了它的式微。1976年,他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从事蚕桑技术推广,1987年担任溧阳市蚕桑技术指导站站长。由于苏南人工成本高,加之土地资源渐趋紧张,“东桑西移”工程于2006年实施,我国蚕桑业布局发生重大改变,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四省区桑园面积占全国面积比重超过一半,包括溧阳在内的江南传统产区桑园面积不断萎缩。眼下,我省只在吴江、溧阳等地还有成片桑园。
“‘东桑西移’是经济规律使然,我们无法改变;但江南作为蚕桑文化发源地,根脉不能断!”从蚕桑之乡走出来的农家子弟,对蚕桑业有着质朴的情感。夏安扣记得,父母靠着栽桑养蚕为孩子交学费,养育了他们这代人。学成归来,“夏安扣们”又回报桑梓。为了留住蚕桑文化的根脉,让苏南蚕桑业错位发展,夏安扣牵头成立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还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民营蚕桑研究所——苏南蚕桑研究所,以及天目湖蚕桑专业合作社。
保种强技术,新招提效益
发展新型蚕桑业,夏安扣团队“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跟西部地区拼产量、拼面积,而是利用江南的人才优势、技术沉淀,建立种质培育基地、培养技术人才、发展高效蚕桑,把蚕桑所建成代表苏南、辐射中西部的种苗培育地、技术输出地、蚕桑业示范地。
夏安扣团队首先对苏南的优质桑树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在蚕桑所,记者见到了有溧阳桑树“活化石”之称的古桑“溧阳红”。“‘溧阳红’桑果多、色泽红,是养育了世代溧阳百姓的母亲树,保护它就是保护历史。”夏安扣说,“溧阳红”是溧阳本地特有桑树品种,拥有3000多年历史,曾一度濒临灭绝,第一代蚕桑所研究员苦寻而不得。后来一次偶然机会,研究人员在当地木竹棵村内发现了这一消失近百年的“宝贝”。古桑旁,挺立着70多年树龄的“湖桑32号”。因桑叶肥厚、产量高,“湖桑32号”适宜养蚕之用,是苏南“明星”桑树品种。
占地200多亩的江南丝府桑树种质资源保护园,保存着120多份果桑资源品种,这些是夏安扣和他的团队历时20年,从全国各地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收集来的。“这是白珍珠,桑果白色,甜度高;这是九曲龙桑,枝干盘根错节,是景观树……”夏安扣如数家珍。
种质基地为现代蚕桑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基因库。“桑树通常只有春季一季果熟期,通过反季节果桑栽培,在秋季多一季果熟期,一棵树两季收益。”蚕桑所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负责人朱卫军是一名90后,扎根蚕桑领域10年,最近又牵头推动蚕桑所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高抗性菌核病被称为果桑的‘癌症’,我们希望在这里通过基因选育等方式攻克这一难题。”浙江大学博士、江苏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占明说。
在种质基地,“1208果叶两用桑”是种植最多的品种,凝聚着夏安扣团队的心血。由于传统桑树经济效益低,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将“溧阳红”与“湖桑32号”的优势相结合,历时8年选育出该品种,桑叶产量比普通养蚕桑增加10%以上,每亩盛产桑果3000—5000斤,突破了几千年来“栽桑取叶养蚕”的单一模式,大大提高了蚕桑产业综合效益,亩均预期效益可达四五万元。“只有效益上去了,农民才会愿意种。”夏安扣说。
育才谋长远,创新增业态
新品“致富桑”铺就溧阳“新丝路”。在溧阳1号公路两边,3000多亩果叶两用桑成为独特风景。连续10年,溧阳举办天目湖桑果采摘节,丰富乡村旅游业态。“这项副业每年给家里增加了20万元的收入。”村民卢海强的20亩桑田紧挨别桥原乡景区,每年采摘季都吸引诸多周边游客到此采摘桑果。
果叶两用桑的研发成功,让蚕桑业在溧阳立住脚。天目湖蚕桑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1800多户,桑园面积5600多亩,辐射推广面积1.2万亩,是苏南地区最大的蚕桑基地。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出新型蚕丝被、桑葚饮料、桑叶茶、桑果酒、蚕虫草等高附加值农产品,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推动特色种养向现代农业、精品农业转变。
在夏安扣带领下,溧阳天目湖镇的这片桑田走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人才。2015年,天目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与苏州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8名,引进科技副总博士3名。“为蚕桑业培养后备军,为的是不让人才断档、文化断层。”夏安扣说。
发展现代蚕桑业,需要培养“新农人”。2021年,夏安扣办起天目湖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0多班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00人次,不但培养了溧阳本土蚕农,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经由溧阳苏南蚕桑所,苏南先进的蚕桑技术源源不断输送西部地区,该所与广西、云南等地茧丝公司结对,带领博士生团队在当地开设蚕桑培训班,推广小蚕共育和机械化、智能化养蚕技术,帮助当地建立桑园基地,蚕桑生产成为少数民族山区农业致富项目。
“丝”字如何演变而来的?蚕丝为什么会有不同颜色?溧阳为什么是“江南丝府”?为让蚕桑文化传承下去,夏安扣还自筹经费建成蚕桑文化博物馆,收集了350多件蚕桑丝绸文化展品,再现濒临失传的蚕桑丝织工具和技艺并免费对外开放,现已创成溧阳首批研学旅行基地、溧阳市中小学生劳动实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