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某地花费859万元采购防止返贫监测系统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质疑采购费用过高,更多人担心的是这套系统实际作用有限,还会加重基层干部负担。
防止规模性返贫是一项底线任务,通过精准监测及时发现苗头问题,对易返贫人口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能有效消除返贫风险。部分网友对防止返贫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不够了解,相关部门应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宣传。与此同时,也应重视来自一线干部的呼声,检视系统建设的不足之处。比如,有县级乡村振兴局负责人反映,为识别返贫风险人员,各部门向系统推送了大量数据,而除了民政、医保部门的数据外,其他数据参考价值有限,识别比对工作却十分繁重。有基层干部提出,脱贫攻坚期间,各地已经建立了一套信息系统,如今防止返贫监测系统“另起炉灶”,许多数据需要重新录入,工作效率不升反降。
一线干部的质疑,直指某些防止返贫监测系统存在的痛点:数据“多而无用”、功能“贪大求全”,牵扯了基层干部的精力,背离了降低治理成本的初衷。其实,在各地的数字化治理实践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功能重叠的数字化治理平台,重复录入的台账数据工作,犹如“数字套娃”一般,导致治理能力不见提高、事情干起来却没完没了。
比如,有的地方“重速度、轻规划”,省、市与县、乡镇数字治理体系建设脱节,各级各部门争相推出政务云平台、数字大脑、政务APP等,重复采集信息,使用过程复杂繁琐。又如,有的地方“重设计、轻实际”,上级部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基层行政管理仍采用传统手段,系统设计脱离了基层实际,导致干部群众感觉“不好用”而不愿用。再如,有的地方“重管理、轻治理”,系统设计的落脚点在干部监管上,要求基层干部“事事留痕”“实时打卡”,让基层干部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搞“数字形式主义”。
“数字套娃”浪费财政资源、占用干部精力,暴露出数字治理实践中的一大短板。究其原因,一些地方在开展数字化治理时,把“技术赋能”当作“技术万能”,光顾着技术创新的“单兵突进”,未充分考虑企业群众办事需要、基层干部的工作需求,导致技术手段和现实需求“两张皮”,催生大量重复、低效的“数字套娃”。无论是“技术迷信”还是“炫技治理”,说到底都是政绩观出了问题。数字化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辅助工具,搞“技术锦标赛”,无疑把路子走偏了。
在社会治理中,数字技术是“术”,服务群众才是“道”。防止“数字套娃”的出现,党员干部要弘扬优良作风。一方面,要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对基层治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研,找准重点和痛点,再将“政策需求”转化为“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坚持群众路线,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和切身利益设计系统功能,充分吸收基层干部群众意见,不断调试改进。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群众感受到技术实用、好用,数字技术才能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