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为先,让社会建设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调研组
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讯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今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牢牢记在心上、时时抓在手上,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我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把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作为整体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强化基层治理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组建专门调研组,历时4个月走访南京、淮安、苏州、无锡多地,深度剖析一个个典型案例,不断探寻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充满活力的时代答案,为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出谋献策。
党建引领“精网微格”,
激活基层共建共治共享
拥有28万人口的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从13年前矛盾频发的“乱窝子”变成如今充满活力与友爱的大家庭,得益于街道在全国首创网格化社会治理,依靠党建引领,织密组织体系、推动干部下沉、党群联动共治、整合区域资源,将分散的力量汇聚起来,将最难解决的事一件件办好。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率先在全省域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目前,全省划分了10.5万个网格、41.7万个“微网格”,把党组织建到网格上,把党员派进网格里,推动党建工作、社区管理、居民自治“三网合一”。
网格越分越小,服务越做越精。我省大力实施“精网微格”,通过网格吹哨、网格员报到,多方参与推动各类志愿资源下沉,在服务群众中促进社会治理和居民共治共享,实现网格管理由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变,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昆山市陆家镇全域推进“根系工程”“精网微格”工程,建立“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居民群众”五级组织体系,以办好民生微小事撑起基层大治理;淮安市淮安区将1307个网格细分为3473个微网格,下辖淮城街道下关村建设“仁义”系列微网格,河下街道螺蛳街村分设“八礼”微网格;宿迁市宿城区划分微网格2281个,广泛吸纳党员、楼栋长、物业、“五老”人员为微网格联络员……网格进一步缩小,服务更实、更细、更精准。
在此基础上,我省继续深化城乡社区“微自治”,增强城乡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逐步形成“美好生活,让民做主”的“微自治”模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郑翔说。去年,社区党委先后召开40余场居民议事沟通协调会,促成文康苑小区一次性签约加装电梯19部。
基层治理面临的问题全面而复杂,近两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以“不见面审批”为代表的“一网通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工程,成为全国政府数字治理的先行省。“要立足居民对更高水平公共服务的需求,推进供给与需求相衔接、要素与机制相匹配、数据向上汇集与向下‘反哺’相同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调研组认为,要建立数字治理的数智赋能机制,有效整合各地网格化系统,科学规范市县网格化平台建设,打造多层次、一体化的数字化治理体系,从而真正实现网格化社会治理“一网打尽”,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智能感知能力。
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
把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我省不断细化拓展民生实事,持续扩大优质服务供给,把民生红利落到实处,把一个个民生难点变成民生亮点。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综合施策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聚焦聚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打造“苏适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推动基础养老向品质养老发展;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全省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孤儿保障标准位居全国前列;建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打造整体智治的服务类社会救助格局。
——就业服务方面,“创响江苏”就业公共服务系列活动为超480万城乡劳动者提供优质就业公共服务,“免申即享”“直补快办”推动近140亿元稳岗和就业补贴资金直达惠企、直补到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2.4万人,同比增长4%左右、占全国总量1/1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月均值控制在4.7%的较低水平,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
——养老服务方面,基础养老金省定标准每年按照不低于8%的幅度增长;全省建成运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1.8万个,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07个,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万个,建成运营各类老年人助餐点6738家;累计为315.8万名老年人提供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占户籍老年人的16.5%,累计实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0万户。
——为小服务方面,着力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全省共建有未成年人保护中心98家,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1315个,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805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实现县级全覆盖。
——医疗保障服务方面,全省建有社区医院343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73家,乡镇卫生院945家、村卫生室14750家,居民基本实现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共保障低收入人口97.7万人。
调研组走访多地后也发现,我省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资源分配不均衡、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健康服务可及性不高、基层老年健康服务供给碎片化等问题;婴幼儿家庭托育需求持续释放,托育服务存在较大缺口,供给与需求仍不匹配。
对此,调研组建议,要强化养老服务的均衡供给机制,推动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优质规范发展,加大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有针对性地建立养老服务专项资金,提供财政和税收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投资。优化托育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税费优惠、财政补助等降低托育机构的运营成本,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方式多渠道增加供给,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打造更优质环境。
实践证明,基层治理和服务的能力越强,社会治理的基础就越牢固。我省大力推动“五社联动”创新机制试点,调动社区各类资源以及各个主体,以社区为主导、社会组织为枢纽、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持续提升社会精细化治理的效率与温度。截至目前,全省共登记各类社会组织8.4万个、社区社会组织14.1万家,总数居全国第一。9.98万名持证专业社会工作者、11万支志愿服务队伍、2200万名注册志愿者活跃在城市和乡村。
三级非诉服务实体平台全覆盖,
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南京市溧水区一座农家小院里,摆放着青花瓷茶具、古老的八仙桌,这是洪蓝街道无想寺社区“流动的茶馆”议事现场。在这里,村民们饮茶议事,2022年以来解决社区议题76个。
事前突出“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事中强调健全“一站式”化解机制,联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完善“网格+调解”工作模式;事后创新纠纷化解修复机制。如今,我省构建起矛盾纠纷全周期管理模式,全省市县乡三级非诉服务实体平台实现全覆盖,形成多主体参与、多领域汇集、多链条驱动的社会矛盾纠纷风险综合防控新局面。
但调研组走访发现,基层治理中存在矛盾线索收集不全面、风险防控效能有待增强等问题。同时,矛盾类型繁多且升级迅速,治理手段和方法却相对滞后,导致部分社会矛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引发新的矛盾。对此,调研组建议,要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让12345成为信访、水电气公共服务等职能部门的综合服务号码,积极运用“人工+智能”,遵循“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急事急办、紧急敏感事先办”等原则开展工作。我省多地创设了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要做到矛盾纠纷“一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行、一揽子解决”,建立“全链条、一站式”矛盾调解工作机制,实现法律服务便民化。
以居民需求为锚点,倡导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规则取向,让居民依法自治成为常态。不久前,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圩墩社区有居民在公共绿化带养羊,刺鼻的味道导致周围邻居不敢开窗。在圩墩社区“围墩说事”援法议事小组的细致沟通下,社区调解员协助户主送走羊群,彻底解决了矛盾。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澄南就事”调解工作室,面向零工市场入驻企业以及就业者提供一站式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无锡市锡山区司法局联合区检察院,在锡北镇成立驻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五心”调解工作室,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下沉……各具特色的主题调解室不断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是社会建设中密切衔接的组成要素。调研组建议,兜住兜好底线,通过“扶弱”夯实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基础;及早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通过“综治”建构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环境;促进劳动就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确保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动力;关注困难群体,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实现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目标。总之,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让社会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民众。
(调研组组长:孔繁斌,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成员:省人社厅盛馨莲,省民政厅王竹鸿,省委政法委王林,省卫健委刘星山,南京大学严新明、杨静、何成祥,省社会科学院黄科,南京农业大学周军,南京财经大学汪家焰,新华日报社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