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今年9月30日是第十个烈士纪念日。退役军人事务部近日印发通知,公布启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标志及标识牌。9月28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并公布行动标志,计划用3年时间攻坚“两个寻找”,即为安葬在江苏的无名或无亲属祭扫烈士寻找亲人,为长期未找到烈士下落的江苏烈士亲属寻找烈士安葬地。
江苏是革命老区,全省共有载入英烈名录的烈士11.1万名。记者了解到,除了为烈士寻亲,我省各地还通过新建、完善和保护烈士纪念设施,以及关心关爱烈属等方式,做好做实英烈褒扬工作。
用心用情,“陪”烈士回家
江苏省“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开展之前,全省各地已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70年了,我们终于知道了舅舅的消息,谢谢你们!”9月20日,来自广东汕头的林锦兴来到泰州,为“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活动的志愿者送上锦旗。林锦兴的舅舅陈树强生前是一名志愿军汽车兵,1953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家人一直以为他牺牲在朝鲜。
今年7月,来自江苏的寻亲志愿者在汕头市澄海区东门社区找到林锦兴,并告诉他,舅舅陈树强在朝鲜战场负伤后,来到泰州治疗,不治牺牲后被安葬在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该墓园中70名志愿军英烈墓碑上的名字“呈树强”,实为“陈树强”的误写。
今年4月,省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中共泰州市委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共同主办“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活动。其间,7支寻亲队历时3个月,奔赴9个省(市)、31个设区市、43个县(市、区),行程32000多公里,共为29位英烈找到亲人。
省双拥办副主任、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厅长韩骅介绍,江苏省“为烈士寻亲”专项行动注重急迫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当务之急是“到边到底”摸底排查,收集梳理安葬在江苏的无名烈士和长期无亲人祭扫的烈士情况以及省内烈士亲属寻亲需求,同时搭建“江苏省为烈士寻亲服务平台”,在线受理烈士亲属寻亲申请,发布寻亲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革命烈士英名录》进行全面修订,用3年集中攻坚为长效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建强硬件设施,讲好英烈故事
加强英雄烈士纪念设施和英烈保护机构的建设管理,是保护英雄烈士、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应有之义。9月25日,苏州烈士纪念设施“红色地图”正式发布。用户打开“苏州英烈学习平台”小程序,即可看到“红色地图”,点击地图上的县区板块,可浏览设施全景、线上留言缅怀。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沈斌介绍,今年以来,苏州加大对全市烈士纪念设施数据校核,积极开发红色资源数据库,系统直观展示全市烈士纪念设施的整体风貌及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
“把父亲的遗物放在这里,是物得其所,我放心。”9月5日下午,抗战英烈陈中柱的儿子陈志携母亲王志芳,将精心收藏的烈士遗物捐赠给盐城市烈士陵园。“此次捐赠的陈中柱佩剑、军刀和望远镜等17件珍贵遗物,是研究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物证,我们会发挥好这些遗物的作用,让英烈精神代代相传。”盐城市烈士陵园负责人说。
英雄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保护和陈列展示,是英烈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红色资源同样丰富的连云港,东海县在全省率先成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英雄烈士研究中心”“英雄烈士史料中心”三个县级英烈保护机构,用于指导当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研究和编纂英烈史料文献、面向社会提供英烈资料档案。
关心关爱烈属,传承红色基因
79岁的烈属曹金玲,因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一直想有一个电动轮椅;84岁的烈属王凤珍,想拥有一个小型心脑血管理疗仪,便于日常保健……这些烈属的愿望,已一一实现。
4月起,苏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致敬英雄 关爱烈属——圆梦微心愿”行动,帮扶范围涵盖户籍在苏州的烈士遗属共600多人。每位烈属根据自己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生活电器等方面的需求,提出一个微心愿,由爱心组织、单位和个人等认领和帮助实现。
在江苏,烈属受到的关爱越来越多,保障越来越实。记者梳理发现,类似苏州这样用专项资金帮烈属圆梦的做法,南通、徐州等地都在推广。
关爱烈属,是崇敬缅怀英烈的重要方式,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则是对烈士忠魂的最好告慰。47天、徒步1300多公里……今年8月,一支由28名中学师生组成的队伍,从宿迁泗洪徒步来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向长眠在这里的王守正、许洪斌等江苏籍抗美援朝烈士献花。这群师生来自泗洪县淮北中学,该校徒步研学队伍负责人陈经山介绍,淮北中学原名“淮北苏皖边区公立淮北中学”,由陈毅、彭雪枫、刘瑞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从2007年起,该校每年组织“铁流千里考察队”赴全国各地的烈士纪念设施祭扫,旨在磨炼学生意志,弘扬“铁军”精神。
传承英烈精神,贵在长期,重在平时。9月初,无锡、苏州等地的烈士陵园主动对接中小学,派出英烈讲解员走进校园讲授“开学第一课”,让英烈精神浸润童心,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江苏以实际行动体现对烈士和历史的高度负责,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醒目的光彩。(记者 金亦炜 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