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在2023年江苏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上,2023年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发布。20名获表彰的科技一线工作者,长期投身前沿探索、技术攻坚、成果转化等,矢志践行科技报国之志,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江苏科技故事。
多位获奖者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是长期从事基础研究或致力于“短板”攻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甘于奉献,择一事终一生,以实际行动诠释科学家精神的真谛。
从事基础研究数十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教授迟力峰对科研工作始终充满热爱与坚持。她说:“实验室就是科研人员的‘战场’,我很享受待在实验室里的感觉,分子在表面上发生的各种‘神奇’行为令我着迷。”迟力峰的研究领域之一,就是把化学反应放在非常特殊的环境下进行,通过研究分子在表界面的行为,来研究建立新结构、实现新性质、合成新物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大都和表界面有关。”她介绍,大到飞机、轮船,小到手机、电脑、不粘锅等,都涉及表界面问题。
在迟力峰看来,科研没有8小时制度,需要不断努力。在我国越来越重视基础研究的今天,她更加意识到自己工作责任重大。“传帮带是每一位科研人的职责,无论科研工作有多繁忙,只要学生有疑问,我都会耐心解答。”迟力峰表示,老师的责任就是要教书育人,将技术与科研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一直以来,我国航天领域的部分抗辐照集成电路,因缺少特种工艺加工平台,始终被国外“卡脖子”。如今,中国电科五十八所硅基先进工艺研究室研究员洪根深已和团队一起建立0.6~0.13微米系列特种工艺平台,实现部分抗辐照集成电路产品自主生产。
对科技的执着追求,是洪根深一生的信念与追求。整整20年间,洪根深当老师、带徒弟、解难题、出成果,从刚毕业的“大学新兵”,到如今已带出一个近90人、特种集成电路领域国内领先的研发攻关团队。在洪根深看来,突破之路依然任重道远。“特种集成电路工艺领域,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在这个领域,我们起步比人家晚了几十年,所以更要奋起直追,才能助力中国航天用上中国‘芯’。”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今年的“最美科技工作者”有多位来自科技企业。
从高校教师“变身”科技企业家,中圣科技(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宏新的初心很简单,就是用技术帮助社会解决问题。创业多年来,他坚定不移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在他带领下,中圣科技聚焦清洁能源重大装备的研发和制造,用“一根针能捅破天”的精神,先后承担多项国家重点项目研发制造,创造50余项中国“首次”,实现LNG成套装备等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并成功将高端装备产品出口到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
“创新是科技企业最重要的命题。”郭宏新说,我国不断推动企业作为创新联合体的主导者,这对企业家既是激励也是鞭策。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发新技术,其团队实现国内首创的冷氢化反应器已发展到第六代,生产规模更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用技术守护蓝天、碧水、净土、青山,这是事关未来、非常有意义的事。”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江苏省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朱来松,对环保事业始终葆有一颗赤子之心。走上环保科技创新路26年来,他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专注于解决大工业和城镇环保难题,电力水处理、污泥处理、海水淡化、生物质耦合处置……在多个环保细分领域努力做到极致。
朱来松对自己的事业始终饱含热爱与激情。“环保事业是做不完的。”他说,环保产业事关人类福祉和可持续发展,涉及诸多行业的方方面面,因此每一个细分领域都值得深耕,如何前瞻性谋划,布局新赛道?“围绕国家战略性需求,聚焦‘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资源化利用是最高级的利用,未来,大气治理、土壤修复甚至新能源领域,都有很多产业关键技术有待我们去一个个攻克,也有很多低碳技术、零碳技术等着我们去开拓。”朱来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