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今年1—8月,南京市江宁区引进了一批50亿级、百亿级重大项目,成绩亮眼。江宁开发区负责人将招商秘诀总结成3句话——“带着地图去敲门”“提着篮子去选菜”“围着企业去招商”。
“带着地图去敲门”,讲的是当地根据产业发展目标,绘制相应的产业链图谱、重点企业分布地图,主动出击精准招商。
“提着篮子去选菜”,一方面是承办各类重量级活动,确保手中“有篮子”,另一方面是严格把关,确保“入篮”都是“好菜”。
“围着企业去招商”,指的是服务好存量企业,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增资扩能、技改升级。
总结来说,就是缺什么补什么、双向选择、重视现有资源。每一条经验,单独拎出来都行之有效,作为“组合拳”打出,则更体现了一种融合思维,简单概括,就是用“招聘思维”去招商。
“招聘”的主体是企业,对象是人才;“招商”的主体是政府,对象是企业,两相比较,主体、客体都不一样,但它们的逻辑却有相似、相通之处:一方提供平台,另一方发挥价值,双方各取所需,合作共赢。企业招人的依据是业务需要和岗位空缺,政府也需要从本地产业规划出发,有针对性地招引;企业只签符合要求的人才,政府也需要严把入口关,宁缺毋滥;企业需要平衡好招引新人和维护核心团队稳定之间的关系,政府招商既要重视增量,也要盘活存量。
道理看似简单,但不少地方政府在实际招商工作中却“背道而驰”。比如,有的地方看到什么产业火就招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激烈、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有的地方“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缺乏基本门槛和筛选机制,导致区域企业鱼龙混杂,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有的地方只盯着招商增量,为争项目不断加码招商优惠,甚至开展“互害式”招商,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更助长部分企业“短期套利”心态,催生了一批盲目跟风的“候鸟型”企业。
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在一段时间之内,地方经济发展压力大、招商引资任务重是可以理解的,但城市的竞争力无法建立在超常规优惠之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招商引资不仅不能降低门槛,反而需要提质增效。招商工作中的“招聘思维”,归根结底还是要求真务实,围绕强链补链延链精准开展。也许有人说,现在招商都在“卷”,不跟着“内耗”只怕连存量企业都留不住。应看到的是,跟着政策“跑”的企业,往往不是沉下心来干实业的,这样的企业“走”了,未必是当地的损失。有媒体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中部某工业园区曾接触过一家“条件相当苛刻”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没有谈成,后来这家企业去了另一个地方,却以破产告终。而反观另一些企业,落地时并未“声势惊人”,但在当地的悉心服务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人才选择就业,工资待遇并非唯一标准,同样道理,政策优惠也不该是招商工作的唯一“绝招”。地方在招商时,不妨给出更多让企业“难以拒绝”的理由,比如围绕龙头企业招引产业上下游,打造“搬不走”的产业配套;明确重点产业政策,营造与之适应的优良环境,形成浓厚的产业氛围等;避免不合理的招商绩效考核,多些利长远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在当地长期稳定发展,招商工作方能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