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秋风凉、稻谷黄,最近这段时间,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马家村千亩稻田飘香,稻穗日渐饱满。
“‘股田制’实施后,村集体承包1150亩良田连片种植,小麦单产实现超千斤。”在马家村的谷物种植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党支部书记曹新光给记者算起了“股田账”:“打通堰埂增加5%种植面积,团购农资省下将近15%成本支出,集中管理、种植优新品种每亩增产10%以上,整体收益不仅覆盖入股村民的保底收益,还使村集体增收50多万元。”
曹新光口中的“股田制”,是铜山区创新实施的粮食规模化种植模式——由村党组织牵头,鼓励村民以“小田”入股,每亩每年可获得1000元左右股权保底收益;村集体以资金和资产入股,“小田”变“大田”,推动农田“优质、集中、连片”,让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激活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内生动力,铜山区自2013年起,在经济薄弱村推行“党建+股田制”富民强村模式,扶贫项目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股田村”倾斜,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增强集体经济活力。
黄集镇左庄村是“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原先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2018年在扶贫资金扶持下流转1030亩土地实行“股田制”,当年收入24万元,此后逐年增长。该村建起储粮仓和经营性门面房,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去年村集体收入达70万元。“今年粮食储藏设施让我们实现错峰销售,20多天多挣了近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孙子茹兴奋地说。
目前,铜山区32个“十三五”经济薄弱村和“十四五”重点帮促村全部实施“党建+股田制”,村集体收入稳定增长。全区已有89个“股田村”,经营土地面积达7.9万亩,所有“股田村”集体经营项目均实现盈利,2022年平均每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8.1万元,增收最多的达到80多万元。
多数“股田村”集体资产自主运营,村干部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经营,腿跑细、脸晒黑,一个个敢闯敢拼、有能力能担责。“从收麦到插秧,一个多月几乎没离地,但集体有收益,越干越有劲!”曹新光说。
产业有基础、组织有力量,“股田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上“走”出特色。马家村在股田上推广富硒水稻种植,同时延伸产业链,加工优质大米,注册“军益源”商标,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效益是原先的两倍多。与马家村临近的窦家村推广虾稻共生,正在筹建储藏冷库、打造龙虾小吃一条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家底“厚实”,为民办实事更有底气。何桥镇付村村每条路都安装上太阳能路灯,水泥路面直通家门口,新建健身广场丰富村民的休闲生活。“以前心有余力不足,这些事想也不敢想。现在群众需求得到满足,百姓对村干部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村党支部书记边道发说。
“种地无人、致富无门”曾是一些经济薄弱村存在的普遍现象,“股田制”让农民既有股金收入又能参与合作社务工挣工资。仅去年,铜山区“股田制”就释放农业劳动力3万多人,4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务工,平均每人增加工资性收入4000多元。单集镇英山村35岁的农民蒋小小将自家土地入股后,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月工资3000多元。郑集镇石楼村村民焦永树家6亩多地全部入了股,去年一亩地综合收益1260元,他和妻子到附近企业打工,两人每月能领到6000多元工资。
“党建引领、支部主办、群众参与、集体共享”,“党建+股田制”把村级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融入富民强村,推动逐步从“输血”脱贫向“造血”振兴转变。今年,铜山区又推出“党建+股田制”10项举措,打出贴息贷款、合作社收益保险、组建股田制经营联盟、完善股田制经营考核激励机制等系列政策组合拳,鼓励更多村参与“股田”经营。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区将实现“股田村”超100个、土地经营规模超10万亩、每村集体增收超30万元、带动农民家门口务工超5000人的“四超”目标。
“联结起来”的集体和农民增收有“准头”,“富起来”的村庄发展有“劲头”,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生活有“奔头”。“‘党建+股田制’使集体家底‘厚起来’、村民钱袋‘鼓起来’、乡村面貌‘靓起来’,成为打开乡村振兴致富之门的‘金钥匙’。”铜山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建中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