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沃野 “新农人”回乡创业天地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改变就业观念,选择返乡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并造福乡村,给农村带来新的技术和活力,成为“新农人”。这些新时代的年轻人,开得了新机器、玩得转新技术,为乡村带去新思维、新理念、新业态,将梦想的种子扎根乡土,收获“丰收人生”。

返乡创业,探寻“向往的生活”

自灌南县城驾车,行至百禄镇杨桥村,大片碧绿的稻田犹如绿毯映入眼帘。8月底,正是水稻扬花抽穗的关键时节,杨桥村盛丰家庭农场的水稻已高过膝盖,农场主罗飞每天都要到田里看看是否出现了虫害病害,以便早做防范。

罗飞是百禄镇走出去又回来的大学生。生于1985年的他在徐州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灌南县农村商业银行工作。2018年,他辞去这份“光鲜体面”的工作,回到村里种起了地。罗飞告诉记者,“我父亲2008年开始包地种植,我放假就跟着父亲干活,对土地很有感情。工作几年后,母亲身体不好,父亲一个人种地太辛苦,我决定回来跟父亲一起干。”

回家种田,不能只走父亲的“老路”。每年5月至6月,夏收、夏种、夏管“三夏”大忙扑面而来,让人忙得无暇分身。罗飞琢磨着,有没有可能实现流水线育秧?

说干就干。罗飞四处参观学习,政府部门对他也十分支持,不久他就建成了灌南县第一家工厂化育秧基地。

站在田埂上望去,一片片灰色的秧盘码放整齐,一节节银灰色的传送带架在田里。罗飞告诉记者,“工厂流水线育秧,一盘一盘育完进行暗化,出苗了再通过传送带放到地里生长。从5月中旬到7月初可以育3茬,一亩地需要40盘,售价是3.5元/盘。大户可以来订购,也可以给我们种子,进行订单式育秧。今年夏天,我们服务周边6000亩土地的育秧需求。”

除了育秧,农业社会化服务在罗飞手里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购买了植保机、插秧机、烘干机等农机,农场实现耕种管收烘干全环节‘一条龙’,联合其他农户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忙时为灌南县周边农户提供服务,每年在耕地和机插秧方面就服务3万—4万亩次。”

库房对面一座两层小楼,门口挂着“连云港沐野农产品贸易有限公司”牌子。罗飞告诉记者,这里专门做纯手工粉丝,原料就是农场种的60亩红薯,亩产4000—5000斤,全程都是自己的工人加工销售。“清洗、碾碎、过滤、沉淀、再清洗……”罗飞一口气背出制作流程,“纯手工粉丝能卖到10元/斤,口感和机器制作的完全不同,我们正在考虑做自己的粉丝品牌。”

脱掉白衬衫,戴上黄草帽,晒得黝黑,似乎形象打了折扣,但这种“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日子,让罗飞感到踏实和安心。

“一茬茬耕种、除草、施肥、收割,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罗飞笑着告诉记者,“政府这几年对农业很重视,补贴力度很大。今后,我想在全程机械化和工厂化育秧方面再下功夫,有可能的话想引进些新技术新机器,打造一座无人农场。”

寄情乡村,“新农人”助力乡村发展

“新农人”日渐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有力带动了乡村发展。

AI精准喷淋降温系统、精准饲喂系统……通过数字化改造,让牧场变得不一样。“我们安装了自动调控硬件设备,通过摄像头捕捉奶牛位置,动态监测牛舍温度、湿度,自动控制风机和喷淋头。”南京农业大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继友一边忙碌一边告诉记者。

2020年,张继友投资400万元,开展奶牛养殖创业项目。从饲料配方设计、饲料加工、喂牛,到挤奶、化验、打针,张继友已熟悉所有流程,成为一名养牛“老把式”。

“两年时间内,我们已经将一头奶牛的产奶量从8—9吨提升到11吨,且品质不减反增。”团队研发的饲料添加剂,解决了牧场生产效率低下问题,当牧场主向张继友投来敬佩目光时,这是他感觉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牧场,正在聚集越来越多懂技术、素质高的高校毕业生。2021年毕业于金陵科技学院的本科生葛恒乐,目前在张继友经营的牧场担任繁育副主管一职。葛恒乐毕业时,班上有同学选择去了生物公司、有同学去考研究生,而葛恒乐选择了去牧场。扎实的专业基础加上认真的工作态度,他在牧场感到“如鱼得水”,很快从繁育助理晋升到繁育副主管,工资也从每月5000元涨到7500元。

“现代化的牧场不脏也不臭,几千头牛与几百个人和谐共存。”在牧场,葛恒乐见证了乡村的蜕变,而这种蜕变和他们息息相关。

“3、2、1,起飞!”伴随旋翼的轰鸣声,梁涛熟练操控着摇杆,一亩地的农药不到两分钟就喷洒完了。今年刚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梁涛的工作就是在田间地头,通过无人机为农作物精准喷洒农药。因为技术娴熟,他的年薪达到12万—15万元。

“无人机洒药除了方便,还有个好处是比人工更均匀,也更节省农药。和人工施肥比起来,无人机不会毁伤农作物。在播种方面,如果种子可被直接投放在土壤中,无人机也能完成这项任务。”梁涛说。

“现在农业无人机属于农业机械设备领域,享受相应补贴,购买符合条件的农业无人机,政府按8000元的标准补贴飞手。”谈及未来,梁涛打算大干一场。他现在还是个体工商户,等到合适的时候,想组建自己的团队,成立一家无人机公司,“服务更多农民朋友,让种田变得更轻松,让农村变得更美好。”

仪征市新城镇周营村的世权生态农业园,正迎来收获玉米的时节。农业园负责人是返乡创业的80后大学生周三石。这片园子,为丘陵之上的村庄转型发展带来希望。周营村党总支书记王建说,周营村资源匮乏、区位偏僻,加上属于丘陵地貌,只能发展稻米种植和加工。有了这片生态农业园,不仅能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还可以发展民宿产业、乡村旅游,“让农村的业态变得更多元,乡亲们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青春力量”

去年,南京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单祺经过几重选拔,以志愿服务的方式来到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单祺了解到,这个曾经的渔民村仅0.8平方公里,渔民上岸后,乡村旅游成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去年大约20万人来村里游玩,预计今年能有30万名游客”。

由于参与旅游活动的组织策划,单祺在节假日格外忙碌。“最近我们针对村里小微湿地等新开的景点,正商讨国庆假日期间的旅游策划方案。”单祺说,目前到村里旅游的游客还是以半日游到一日游为主,主打“荷塘月色”划船、采摘、露营、手工体验等项目,“我们还在做一个渔耕伴读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项目,将原来的游客中心改造为文创展示平台”。

去年,包括单祺在内的2180名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奔赴全省84个县区和12个功能园区,投身科技兴农、基层治理、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今年,江苏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进一步提档升级,对招募数量、招募质量和服务地范围进行扩充和提升。共计招募志愿者2330人,超过60%志愿服务岗位通过校地定向招募方式完成,更加凸显人岗匹配度。

一系列政策,推动一批批“新农人”扎根农村,追逐兴农梦想。

毕业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95后张玉莹来到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做起草莓脱毒实验室工作,为草莓产业发展再添技术力量;毕业于扬州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卓成涛来到泗洪县界集镇种起果蔬,“苏翠一号”梨十分畅销;大学毕业的沭阳县庙头镇聚贤村党委书记陈星星带领全村从事“花木+电商”产业,该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学历的年轻面孔出现在宿迁市乡村,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2017年起,我们就探索实施‘返乡兴村千人计划’,每年招录一批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到村或社区工作,探索形成‘挂职—任职—主职’培养链条。目前,全市共有3850余名新村干在村、社区工作。”宿迁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王伟介绍,宿迁还支持职业技术院校、机构组织乡土人才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将培育1.2万人次高素质农民,新增500名乡土人才获评职称、1500名乡土人才通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现在的农村早已和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些从事农业、扎根农村的青年,虽然面朝黄土,但依旧能仰望星空。”单祺对乡村的未来充满期待,“我们不仅要把游客吸引过来,还要能留住游客,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颜颖 韩宗峰 杨频萍 陈立民


发表评论:

江苏网是江苏较大的资讯网站、较具人气的交流平台、较具影响力的本地门户网站。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房产、装修、汽车、婚嫁、旅游、亲子、求职、招聘、教育、美食、生活、交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