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三级先导”引领乡村空间治理 “巴掌地”变身“增收园”

从前堆满杂物,如今花香四溢。走进淮安市淮阴区南陈集镇头堡村,只见608户村民房前屋后的“巴掌地”都种上了花卉,加起来有近100亩。村里创新实行“国有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运营管护模式,收益分成比例为“40%+20%+40%”,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20万元以上。把“巴掌地”变成村民的“增收园”,用“小”产业书写出惠民的“大”文章,头堡村成了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典型示范点。

头堡村环境的改善和村集体的增收,得益于淮阴区“三级先导”工程的实施。“三级先导”工程是淮安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探索,重点打造1个先导区、9个先导镇、160个先导村,通过实施空间治理明确产权、全域整治集成用地、产业融合高效植入、乡村治理优化提升等“七步工作法”,全力打造长三角北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乡村振兴样板。作为全市“三级先导”工程的主战场和主阵地,今年以来淮阴区实施“三级先导”工程重点项目41个、年度投资12.5亿元,推进“一环一带”重点项目23项、总投资7.44亿元。淮阴区委书记王建军说,淮阴将牢固树立争一流、当先进、作表率的意识,把“三级先导”工程建设和公共空间治理作为争先进位、补齐短板的重要举措,为建设长三角北部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淮安样板”先行探路、提供示范。

在推进此项工程中,淮阴区精准把握空间治理重点,分阶段开展农地、道路、水体、镇区、园区、社区、村庄内外和集体资源资产等“七空间一资源”全要素治理,实现“清、收、用、管”全流程推进,真正把治理成果转化为村民“钱袋子”摸得着的收益。

作为淮阴区先导镇之一,马头镇以项目化实施为抓手,推动全镇朝着空间布局优、基础设施好、产业支撑强、生态环境美、治理水平高的先导镇建设总目标大步迈进。码头村利用收回土地建立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配套质检、冷储、加工、电商直播销售等功能,辐射周边10个村近1200亩的农产品销售,实现“销售不见面,蔬菜不滞销”,赢得种植户们点赞。“服务中心每年还可为码头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元,带动本村10余人就业。”村党总支书记李卫军说。

“经过清、收、用三个环节,我们马头镇共收回土地约1万亩,村均约500亩。通过公共空间治理,我们每个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万元。”马头镇党委书记、淮安国家农科园党工委委员高晗说。

让“沉睡”的土地变成“活”资源,这是淮阴区给出的多元化答案。而在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该区也一直在探索。

因地制宜推动先导区产业多元化发展。南陈集镇围绕大运河“百里画廊”淮阴段两侧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先导村头堡村建设,打造标准化稻渔及藕虾综合种养示范产业基地。“通过土地流转,溢出土地85亩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0.2万元;依托产业发展,村集体为区农业总公司提供水稻栽插托管服务,每年可增收4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的同时,每年上半年季节用工约80人,每人可增收5000元左右。”头堡村党总支书记徐锦胜说。

除了“颜值”的提升和“钱包”的充实,群众主体意识的提高是“三级先导”工程带来的更为宝贵的财富。“游客来得多了,村民更有主人翁意识了,更加注意对村庄环境的保护。”高堰村党总支书记江海军说,“基层治理从‘被动治理’转变成‘全民参与’。”

通讯员 石廷权 李训涛 唐颖 姚倩

记者 陈海霞


发表评论:

江苏网是江苏较大的资讯网站、较具人气的交流平台、较具影响力的本地门户网站。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房产、装修、汽车、婚嫁、旅游、亲子、求职、招聘、教育、美食、生活、交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