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一种最美叫坚守岗位

建宁西路过江隧道工程500余人地下14米持续作业

建设者 挥洒汗水建设“宁”

建宁西路过江隧道“建宁号”盾构机拼装现场。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兴摄

从浦口直达市中心、距离南京长江大桥最近的过江通道长啥样?10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的建宁西路过江隧道施工现场,在地下14米多的始发井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左、右两条过江通道超过500名建设者在节日期间坚守一线,持续推进工程建设。

建宁西路过江通道距离上游的定淮门过江隧道约1.8公里,距离下游的长江大桥约2.4公里,是目前在建的距离南京长江大桥最近的一条过江隧道。工程线路起于江北大道与兴浦路交叉处,沿兴浦路东侧向西南跨越津浦铁路后,以隧道形式穿越长江,沿建宁路向东,终于热河路东,路线全长6.8公里,盾构段长2380米,为双管双向六车道。

走进施工现场,映入眼帘的是铺满了约2个足球场面积的设备和器材,它们都是“建宁号”盾构机待组装的设备和零件,毕竟,这个将要穿越长江的“地下巨龙”,长达100多米,总重量近4000吨,分为刀盘、盾体、人舱、螺旋输送机、管片安装机、管片小车、后皮带机、后备拖车等多个部分,由近万个零件设备拼装而成,仅一个刀盘就将近500吨重。

记者跟随建设者们深入地下14米多的隧道右线盾构机始发井口,眼前,开挖直径达15.07米的“建宁号”盾构机正在紧张拼装中。深入盾构机内,用小型吊装工具、电动安装工具正在拼装盾构机的工人们显得格外“娇小”。记者小心翼翼爬进拼装现场,看到工人们沾满了油污和灰尘的衣衫早已经湿透,汗水顺着安全帽往下滴。由于地下通风条件有限,且在安装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拼装现场的温度很高,记者只是在现场站了一会儿,就已经浑身湿透。

建宁西路过江隧道A2标上海隧道工程建设公司项目经理陆志樫告诉记者,国庆长假期间,他和320多名工人都会坚守一线,加紧项目建设。

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桥隧二处处长杜亚江表示,受制于江南段惠民路综合改造工程,全市进行了整体的统筹协调,保障综合改造和过江通道建设等几个项目同步平稳推进,整体工程预计于2025年建成。由于建宁西路过江通道直接连通江北大道与主城区,而且与江北横江大道也设有互通相连,建成后,它将成为江北新区到主城区最便利的过江通道,对南京长江大桥也将起到很大的分流作用。(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兴)

过江通道建设假期持续推进

节日期间,南京的过江通道建设持续推进。记者从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了解到,建宁西路过江通道、仙新路过江通道、和燕路过江通道的数千名建设者坚守一线,干出“加速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10月1日中午,历经21小时连续奋战后,仙新路长江大桥南塔下横梁第一层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10月2日17:12,经过近22个小时连续奋战,由市公建中心建设、中铁大桥局承建的仙新路长江大桥北主塔下横梁开始首次混凝土浇筑,大桥主塔施工迎来关键转折点,为下一步中塔柱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和燕路过江通道左右线盾构机继续掘进,左线仅剩不到100米,即将洞通,目前左线的江南接收井正在进行接收前准备,右线“振兴号”盾构机正在幕府山下进行岩溶段的盾构,该段属于项目难点,建设者们在这个长假期间正在全力攻坚克难。(融媒体记者 冯兴)

医务人员 十八般武艺守护“宁”

国庆节当天,周国凤穿梭在城中参与急救。 通讯员 国立生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摄

南京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风雨无阻,日夜兼程;他们冲锋在前,分秒必争。国庆假期,这群奋战在城市急救战线上的医护人员,缺席家里的团聚,以“十八般武艺”守护着生命。

早上8点05分,120通讯调度指挥中心发来指令:“幕府东路有人摔伤,需要急救。”接到指令,市急救中心城北分站急救医生周国凤快速跑向救护车和队员们出发了。

做急救医生快20年了,她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国庆假期。“这么多年了,很少正点吃过饭,救人要紧。”周国凤说,“要说做急救医生,真得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绝不是‘转运’这么简单。‘内外妇儿’科,哪一样都得会。不仅如此,还得有个经折腾的好身体,这一天不是在车上,就是在奔跑,饭吃不上,水也不敢喝。每天上楼下楼,膝关节磨损特别厉害。”不到50岁的周国凤,患有腰椎间盘突出,但哪怕疼得再厉害,她也不会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

昨天一个上午,市妇幼保健院急诊医生孙平平已经接诊了多个胎动异常还有见红腹痛的孕妇。30多岁的刘女士腹痛多日,因为有肾结石病史,本以为是旧病作祟,但国庆节当天,再次疼痛难忍,刘女士来到市妇幼急诊检查,没想到竟查出已有身孕。不仅如此,妇科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刘女士是大量出血,被诊断为一次意外的宫外孕。刘女士最终被收入急诊入院,突发状况没有被丝毫耽误。

“国庆假期排了不少班,等我哪天小夜班,再带孩子去公园转一转。家人习惯了,都很支持这份工作。”还没与记者说完,又一位急诊患者来到诊室,孙平平立即继续投入到紧张工作中。

“快!有位出租车司机意外头面部烧伤,可能有呼吸道黏膜灼伤。”清晨7点多走进急诊大楼后,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副主任医师蒋雷就一直在忙碌着。

昨天一场车祸导致安徽一位孕妇头颈部受伤,当地无法更好处理,最终被紧急转诊入江苏省人民医院,最终化险为夷。“今天有不少周边城市转诊来的患者。”今年7天国庆假期,3个白班、1个夜班,以及多个备班应对突发,蒋雷的休息时间所剩无几。“我们早已找到自我调节、释放压力的渠道。家里小宝会时不时对我的工作好奇,跟他聊聊救治工作,也让我很有成就感。”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志愿者 讲好故事传播“宁”

六朝博物馆志愿者代雯雯正为社教活动做准备。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余梦迪摄

南京市博物馆志愿者龚安正为游客作讲解。

国庆假期第一天上午10点,走进南京市博物馆,身穿黄色马甲的志愿者龚安身边围着20多名游客。她站在大成殿前,向游客们讲解着朝天宫的历史故事。

为了照顾到身边的老人,细心的龚安把扩音器调到最大,同时提高音量、放慢语速。“一路跟着龚安听了一个多小时,她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细致又有耐心,很是专业,尤其还随身准备了一些道具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物。”来自黑龙江的游客陈万勇对龚安的讲解竖起了大拇指。

龚安是地地道道的“老南京”,2010年就开始从事博物馆志愿者讲解服务工作。龚安本职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经常要去外地出差。一到节假日,她更喜欢留在南京,想为家乡做一点贡献。龚安说,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非常喜欢中华传统文化,乐于通过志愿服务把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分享出去。

当天下午2点,六朝博物馆的志愿者代雯雯正手拿画纸与铅笔,边认真看着文物边描绘,为接下来将开展的社教活动做准备。

“妈妈,这是什么呀?它是用来做什么的?”一个小朋友指着一件文物问妈妈。妈妈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一旁的代雯雯听到了这段对话,便为小朋友做了详细讲解:“这是木封检,六朝时期的文物,在南京仙鹤街出土。木封检是用来封缄重要物品的小用具……”

代雯雯于2020年10月加入“六朝青”志愿服务社,已累计服务130多个小时,是馆内83名“六朝青”中的一员,也是一名在职中学美术老师。她说:“我喜欢用自己的画笔绘出能够让小朋友接受的可爱形象,让他们更加愿意去了解咱们南京六朝时期的一些风土人情、历史故事、文化积淀,让他们喜爱自己的家乡。”

做志愿者纯属公益,没有报酬。代雯雯每次从六合来到六朝博物馆,在路上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她觉得,当把身心完全投入进去后,会发现在这里面学到的见到的一些东西,已经给了她巨大的精神财富,见识和眼界更加开阔,这些都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懂得太少,但博物馆已经嵌入了我的生活。所以我想,我会一直做下去,多读书、多游历,继续用心讲好文博故事、讲好南京历史。”她笑着说。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余梦迪 江瑜


发表评论:

江苏网是江苏较大的资讯网站、较具人气的交流平台、较具影响力的本地门户网站。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扬州市、镇江市、泰州市、宿迁市、房产、装修、汽车、婚嫁、旅游、亲子、求职、招聘、教育、美食、生活、交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