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从简单分到“四分类”,南京农村垃圾分类跨越“懵懂”,逐步慢慢成熟起来。在六合区,龙袍街道在农户初分类、保洁员二次分类的直收直运工作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向四分类转变,更多的智能垃圾收集房和中转站。
“阿姨,家里的垃圾咱们先分好,菜叶子之类的是厨余垃圾;卫生纸、脏塑料袋啥的是其他垃圾;废纸、易拉罐等都是可回收垃圾;废电池、过期药品是有害垃圾。咱们平日里得慢慢养成四分类的习惯。”9月14日上午,记者刚刚来到龙袍街道水杉大道,就看见当地社区网格员正拿着垃圾分类宣传单挨家挨户地进行指导。
自垃圾分类工作启动以来,龙袍街道围绕蟹黄汤包节、长江渔村等一系列产业名片强化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农户初分类、保洁员二次分类的直收直运工作体系基本建成。记者在水杉大道看到,幢幢农家小屋门口,整齐摆放着投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小型垃圾桶。部分院墙上,还醒目贴着“实施垃圾分类 构建文明社区”“垃圾绿色分类 守护健康家园”等标语,村庄的垃圾分类氛围浓厚。
“没分类之前,垃圾简单一装就摆在大门口,收得及时还好,遇到没人弄,那味道简直不能闻。不过现在好了,一天两次都有人及时收运,我们只要提前分类好放门口的垃圾桶里就好。”谈及垃圾分类推进的好处,水杉大道上长江社区村民黄大爷感触颇深。
在龙袍街道,社区网格员、城市治理志愿者们一次次入户宣传、检查、劝导,使分类意识不断根植于村民心中,垃圾分类从要我分类向我要分类逐步转变。
当然,逐步转变的不仅是心态和习惯,在垃圾分类设施建设中,龙袍街道更是借助新城建设的东风进行布局和推进。记者了解到,该街道垃分办、城管中队通过全程宣传、服务和指导帮助一个个在建工地建立起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理的闭环工作体系,垃圾分类在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落地生根。
据六合区城管局环卫科科长毛金粟介绍,垃圾分类配套设施建设已经正式纳入到新城规划实施中,日压缩转运生活垃圾300吨的中转站,日处理餐厨垃圾30吨的餐厨处理站即将提上建设日程;所有安置房、商品房建设项目按照300户/座的标准配建智能垃圾收集房,从源头上解决垃圾房建设难、落地难的困境。(李秀华)